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- 第162章 北方言,南龚樰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162章 北方言,南龚樰
    “谢导要换了我?1
    龚樰坐在上影厂厂长的办公室里,听着吴贻躬宣布的消息,一时间,失了神。
    “小樰啊,喝口水吧。”
    吴贻躬看着这位厂里的当红花旦,语气和善地做着心理安慰。
    “吴老,是不是我在试镜的时候,演得不够好?”龚樰深呼吸几口气,面不改色。
    “不,你演得很好。”
    吴贻躬说他和谢缙都非常清楚,为了更好地诠释秋瑾这个“鉴湖女侠”的形象,龚樰不但花了半年的时间锻炼身体,练习书法,甚至还拜沪市体育馆的武术教练为师,学习剑术。
    “那是为什么呢?”
    龚樰解释并不介意被换角,只想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,需要改进。
    “我们都知道,鉴湖女侠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刚烈奇女子。”吴贻躬委婉地说:“按戏曲里划分,她是旦角中的哪一类?”
    “刀马旦1
    龚樰出于对人物的理解,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,随即恍然大悟。
    不是自己不努力,也不是演的不好,而是自己的外形太纤瘦秀气,定位上是青衣。
    再怎么演,也演不出谢缙想要的那种刚烈英雌,演员的整体气质和外表如果跟角色不适配,强行扮演,只会适得其反。
    “鉴湖女侠是谢导非常崇拜的英雄。”
    吴贻躬开解道:“他的祖父曾经和秋瑾共事过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从小到大听了不少关于秋瑾的英勇事迹,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拍《秋瑾》这部电影的原因,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。”
    “吴老,我明白了。”
    龚樰扬起微笑,表示理解和支持谢导。
    “你能想通,那是再好不过了。”
    吴贻躬安慰了几句,也透露了一个消息。
    虽然在《牧马人》和《秋瑾》上接连错失合作的机会,但不是没有机会,谢缙准备在拍完《秋瑾》以后,就会抽空去找方言。
    “方言方老师吗?”
    龚樰看到老人点头,眼神扑闪:“吴老,那我能不能也……”
    吴贻躬会心一笑:“小樰也是他的书迷?”
    龚樰迎着他的目光,“他的小说我喜欢,他的诗歌我也喜欢。”
    吴贻躬慈眉善目,说这件事自己替她和谢缙讲。
    “谢谢吴老1
    “还有件事,厂里最近收到了兄弟单位的试镜邀请,其中有不少指名道姓请你去的。”
    “吴老,我不……”
    “先别急着拒绝,小樰啊,你调来上影以后,有没有接过其他厂的戏?”
    “一部也没有。”
    “所以啊,难得的机会,如果你没有其它安排的话,可以去试试,到上影以外的天地去,去开开眼界,也许对你今后会有帮助。”
    “吴老,谢谢您,我会认真考虑的1
    龚樰站了起来,规规矩矩地鞠了一躬。
    随后退出了办公室,找了一个无人的角落,静静地抹起了眼泪,无声无息。
    虽然换角的理由合情合理,但付出这么巨大的努力,现在全白费了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    袖口往下掉,露出贴在手腕上的香桂活血膏一角。
    “噗嗤1
    眼眶含泪,但一想到那人,嘴角时而下扯,时而上翘,上下翻飞,“方言方老师吗?”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“岩子,仲锷,我们该出发了1
    听着章守仁的喊声,方言和张仲锷下了楼,三人直奔会常
    从19号开始,总政、文化bu和作协在燕京联合召开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。
    为期6天,来自全国、全军的一百四十八名作家、评论家以及编辑出席这场盛会。
    借着这个机会,方言好好地接触和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作家和编辑。
    《花城》、《钟山》、《鸭绿江》、《沪市文学》……
    穿梭在人群中,迎面遇上了代表《人民文学》参加的刘剑青和王扶。
    一张口,聊的全是“四大名著”,现在整個人文社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。
    “这是好事埃”
    方言打量着他们的脸色,高兴之中夹杂着失落。
    “好事归好事,但也有坏事。”      刘剑青透露说章光年打算在“四大名著”丛书系列正式出版以后,就卸任《人民文学》主编一职,原本定下的几位候选人,一个个都推辞不就,眼下又要物色新的继任者。
    方言又惊又疑,《人民文学》的主编什么时候成了烫手的山芋了!
    刘剑青摇头失笑,虽然家丑不好外扬,但怎么说他也是半个自己人。
    方言静静地听着,《人民文学》尽管出了一两篇像《大秦之裂变》、《潜伏》这样的大作,但掩盖不了稿件整体质量下降问题,文学期刊盟主的宝座,已经开始坐不稳了。
    “《人民文学》需要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,才能重振雄风。”
    刘剑青眯了眯眼,“章老经常说,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才。”
    不等方言开口,一旁的章守仁先急了。
    方小将可是我们《十月》的挚爱,你们《人民文学》可不能夺人所爱啊!
    就在他们“友好”交流的时候,从门口走入了几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子。
    李村葆作为代表泉城军区的一员,心里既激动,又忐忑,就见现场三五成群,高谈阔论,好不热闹。
    “那边怎么那么多人?”
    顺着同伴所指的方向,李村葆看到一片乌压压的人群,好奇地上前询问。
    “同志,伱好,我是泉城军区歌舞团的编导……”
    “你好你好,我叫马卫都,《青年文学》的编辑。”马卫都介绍完自己,开始介绍身边的同事,朱伟。
    李村葆和他们一一握手,打听起情况。
    朱伟咧嘴笑了笑,“他们都是想找方老师约稿。”
    李村葆以及战友们听到“方言”的名字,眼睛都瞪得溜圆,闪烁着精光。
    朱伟诧异道:“方老师在部队里也很出名吗?”
    “岂止是出名,简直是如雷贯耳。”
    李村葆不无感慨,方言的谍战小说,至今仍然是部队图书室借阅最多的小说之一。
    “要是我们《青年文学》能约到方老师的稿子,那该有多好……”
    朱伟透过人群的缝隙,望着被人纠缠着的方言,目光炙热。
    “咱们就别做着美梦了。”
    马卫都用手肘轻轻地碰了下,示意该回座位了。
    领导来了!
    一瞬间,各归其位,现场安静。
    照相机架好,噼里啪啦地拍照,无形中就透着一股压力,到了13点整,大会开始。
    “哗哗哗。”
    方言跟着众人,鼓起了掌。
    心里想着,咱这回是来当编辑,是来当绿叶,专门挖掘作家和作品,绝不能喧宾夺主。
    开场白很简短,冯木代表作协讲完之后,接力棒就交到胡木桥的手上。
    面对台下上百名文艺工作者,做了重要的报告,提出了两个问题:
    如何解放军事文学的思想!
    如何繁荣军事文学的创作!
    “请同志们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,不要有什么顾虑。”
    此话一出,与会的一个个踊跃发言,仿佛要把憋在心里的话都抖落出来。
    有的是作家,有的是编辑……
    “现在的军事题材作品总是束手束脚,回避矛盾,千篇一律,缺乏真实的力量。”
    “我们的军旅作家离炮火太远了,尤其是年轻一代的,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,又该怎样通过文学来更好地军事创作、反映战争呢?难道要靠想象和虚构,靠胡编乱造吗?”
    “我赞同这个说法!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来创作1
    “我也赞同,提高军事文学的质量,我们的作家,甚至编辑最好能深入到一线去。”
    “………”
    “我们之所以写不出像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》、《静静的顿河》那样的作品,是因为框框太多,清规戒律太多,怕这怕那,怕被人戴上这样那样的帽子。”
    听着这些议论,方言一脸平静,吹了吹热气腾腾的茶,章守仁凑了过来,压低声音:
    “岩子,你不起来讲两句?”
    “不急,我先听一会儿。”
    就在此时,一个人站了起来,自报家门,随后发表观点说:
    “我非常喜欢看世界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,像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静静的顿河》,看得让人非常激动,我觉得好的军事文学作品,不能只有伟|光|正,也要敢于触及阴暗面。”
    “这人的发言可真够大胆埃”
    张仲锷左看看章守仁,右看看方言。
    “他叫李村葆……”
    方言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,眼里冒出森森的绿光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